1、因此,上星穴具有清邪热、利鼻窍、宁络止血的作用,上星穴有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是治疗鼻病的要穴。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鼻干、鼻塞、流鼻血、头痛、目痛等。2 印堂穴 位置 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大椎穴归属督脉,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作用。大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大椎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大椎穴的准确位置图 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准确位置图 大椎属于督脉的穴道,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快速取穴:坐位,在颈背交界处椎骨的*点即为第7颈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大椎穴,按压有酸胀感。
如图: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大椎穴。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大椎穴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以泻肺理气,达到治疗气喘咳嗽的目的。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性病以及疟疾和虚劳性的骨蒸、盗汗以及癫痫等病。同时还可以治疗头痛、项强以及肩背痛和腰脊疼痛。另外大椎穴可以用来治疗风疹、瘾疹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的疾病。
太阳穴在外眼角外上方大概一寸左右,用手摸有一个很明显的凹陷。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悬厘穴 【悬厘穴位位置图】悬厘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取穴位置: 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功效: 适用于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的作用。
1、面部穴位图如下图: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2、承泣穴——对抗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的正下方,常按这里能提高胃部机能,防止眼袋松弛。 攒竹穴——缓解眼疲劳和浮肿 位于眉毛下方凹陷处,当眼疲劳或头痛时都会引起眼部四周浮肿,常按这个穴位能帮你缓解不适。
3、(详见此面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4、足三里穴主治腹部疾病,腰背部疾病则找委中穴,列缺穴可以治头颈部疾病,面部和口部的疾病就要看合古穴了,总体看这四个穴位几乎可以治疗全身病变。这四个穴中两个在上肢,两个在下肢,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任督二脉出于人体胞中(少腹),在体表以人体腹部的曲骨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
“督脉”除了正中以外还涉及到两边,比如“督查”这个词,也暗含着“督脉”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间,往两边看的意思。古代医者把“督脉”脊柱当做最重要的组织器官,有具体的内涵。
任脉在体表以人体腹部的曲骨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督脉由曲骨穴向后沿着人体后背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
督脉穴位有28个,置身于身体身后的中间,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气血和真元。不难看出,任督二脉针对统摄全身的血气阳阴拥有 十分关键的功效。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人体督脉起于胞中(小腹内),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龈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