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学良对日本侵华形势估计不足,把柳条湖事件仅作为地方性局部冲突来对待。张学良对日本 *** 、国际联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张学良想以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来实现全国的抗战。
1、张学良不抵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学良本身性格比较软弱,虽然他一直都在军队中历练,但是他性格中软弱的那面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原大战中他避居葫芦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2、或谓: “张学良只不过是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蒋介石才是不抵抗主义的发明人”。
3、不抵抗政策,即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窃据东北,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 采取的消极政策。
第三个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国联,张学良希望国联的调节可以阻挡日本人进攻的步伐,毕竟在国际上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没有想到,日本根本就不在意国联的公告和行动,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张学良才幡然悔悟,可惜机会已经失去了。
而张学良深知日本侵略野心欲壑难填,认为若无全国发动抗战,仅东北军孤军作战必然失败,最终不抵抗而撤入关内。
九一八事变下了不抵抗命令的是自己,当时是张学良要求自己的军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九一八发生的时候,张学良正在北京养病,张学良自称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张学良认为日本人发出挑衅,是想要开战。
提起九一八事变,最让人咬牙切齿、难以理解以及无法忘怀的一件事情就是,张学良下令当时北大营的一万两千余官兵放弃抵抗。 不允许反击,甚至有许多战士因此牺牲,如果是抵抗的牺牲,或许还有意义,但是这种不抵抗的牺牲实在让人心痛。
,虽然张学良处死了东北军元老杨宇霆与常阴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稳固,更是全盘掌控的老大了;而实际上他掌控东北军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够;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会有一些部队根本不听指挥。
两种说法:老蒋不让抵抗,老蒋想让国际列强干预日本,让日本撤兵。张学良不抵抗,东北虽然易帜了,但张学良还是军阀,他的军阀思想很严重,他怕老蒋不出兵,让日本人和东北军相互消耗,用“以寇抑寇”的 *** ,把东北军消耗掉。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对日本人的目的判断失误,这也是东北军不抵抗的最直接原因。1931年9月6日,事变爆发前几天张学良还致电其心腹王以哲:“中日关系现甚严重,我军与日军相处,须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