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女排在2019年拿到女排世界杯*之后,这部电影也变得家喻户晓。不过就在今天,电影《中国女排》通过官方微博正式改名《夺冠》,这样的举动也引起了球迷的热议。要知道这部电影计划在大年初一上映,如今在距离上映期不到一周竟突然改名,这样的操作在中国电影史上也不多见。
1、电影《夺冠》并非聚焦于中国女排,实则是郎平的传记。虽然我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但因优惠券吸引,我观看了此片。影片原名《中国女排》,后因版权问题改名《夺冠》。看完后,我认为改名为《郎平传》更为贴切,因为整部电影围绕郎平展开。除郎平外,其他人物形象模糊,记得的仅有朱婷和江上由美。
2、《夺冠》电影,实则讲述的是郎平的传记,而非中国女排的故事。电影主要围绕郎平的三个阶段展开:运动员时期,成为美国国家队教练,以及回国领导中国女排。剧情推进快速,人物关系及背景介绍略显仓促,导致观感一般。
3、郎平的电影叫《夺冠》。郎平与电影《夺冠》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便是《夺冠》。这部电影讲述了郎平运动员生涯的辉煌时刻,以及作为教练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影片中展现了她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风貌,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女排的独特魅力。
电影《中国女排》已更名为《夺冠》,很多网友表示改名《夺冠》更加气势了,人生能有几回博,女排壮丽为酬国。改名实属正常事,无论怎么改,改不掉的是中国女排精神。用实际行动支持,相约看电影吧。
此外,陈忠和表示这部电影被做成娱乐性贺岁片,大方向不准确,顽强的女排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过度商业化。作为中国女排昔日功勋主帅,陈忠和的个人意见无疑是准确恰当的,毕竟他是当事人,他也经历过雅典奥运会女排黄金一代的所有故事。对于这样一位内行人的意见,电影导演组肯定会慎重考虑。
就笔者看来,中国女排作为中国体坛的重要代表,她们身上的顽强拼搏精神不应该被过度消费。随后,中国排协发布官方声明,严禁商家未经允许利用中国女排的相关表示进行宣传和牟利。如今,这部电影虽然改名,但是剧情和时间等主体框架差距不大。
年1月16日,中国排球协会严正声明,指出个别企业和商家利用中国女排的名义,严重侵害了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及中国女排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1月17日晚间,电影《中国女排》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片正式更名为《夺冠》,并将自1月18日零点起启动预售。
据知情人透露,女排电影采用《中国女排》这个名字,一开始就因为内容的不完整性,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中国女排真的只有夺冠。如果只有夺冠,那么从1988年至2000年的历史怎么写?因此,这部电影改名为《夺冠》,明显更贴合剧情。
影片原名《中国女排》,后因版权问题改名《夺冠》。看完后,我认为改名为《郎平传》更为贴切,因为整部电影围绕郎平展开。除郎平外,其他人物形象模糊,记得的仅有朱婷和江上由美。电影节奏较快,人物匆匆过场,加之我对排球世界了解不多,有些吃力。郎平经历了运动员、被误解的教练和爱国教练三个阶段。
“女排精神”在奥运夺冠后短短的时间里,便成为网络上的热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女排精神不是在站上世界*的一刻,而是在长期艰苦的磨砺和队伍一时处于低谷之时。无此,便会一蹶不振,迷失追求,也难能创造复苏的条件。这样志气不足的项目和队伍在中国体育界并不难找。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这一壮举不仅令国人振奋,也再次诠释了什么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在小组赛遭遇三败的情况下,女排姑娘们并未气馁,反而在半决赛中以3:2力克东道主巴西,展现了她们的坚韧和毅力。在决赛中,中国女排再下一城,最终以3:1击败塞尔维亚,赢得了*。
只能说明中国女排实在是太伟大了,一路过关斩将,夺取*,充分的证明了女排的强大实力和团队精神,为国争光,还把女排精神带给了全世界。
执教中国女排二宫的郎平,在执教生涯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世界*梦。刚刚在退役前做了膝盖手术的魏,赶上了夺冠的最后一班车。带着一群年轻球员组成的中国女排,在刚刚结束的女排世界杯上,以10胜1负的战绩,她在12年后再次攀上世界*峰,中国女排王归来。
1、虽然很好,但难免有缺点虽然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好,但是在人物关系的构造中,有些像电视剧那种感觉了,强行地去组cp,比如影片中的陈忠和郎平,感觉就像一对cp一样,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年老时。但现实中的他们只是一对好朋友,不会在关键时刻,还出来夜晚密会。
2、剧情推进快速,人物关系及背景介绍略显仓促,导致观感一般。导演和编剧似乎在电影中巧妙地融入了“付出与回报”的主题,但同时观众们也对这种主题有所警觉,担心会被某些公司老板用于激励员工加班。电影中郎平的形象积极正面,代表着一种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与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呼应。
3、因此,电影剧作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