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1、当然,鉴真也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将盛唐时期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纺织技术、建筑技术、雕塑以及 医学 技术都传播到了日本,极大的推动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
2、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年过花甲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着名的东大寺。
3、公元753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
4、鉴真在天皇的支持下,开创了日本律宗,建立了正式的戒律制度。公元763年,鉴真在日本圆寂。他的弟子为他雕刻塑像,流传至今。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十二年,经历五次失败,第六次才获得成功。
1、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
2、鉴真和尚是唐朝僧人,先后东渡日本六次(另一说为七次)。鉴真和尚(688年—763年6月25日),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翻译家。
3、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据《宋高僧传》等记载,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人,自幼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究学佛教三藏,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天宝元年鉴真决定赴日弘布戒律。
4、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1、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2、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3、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
4、原文:唐高僧 ,本姓淳于,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 、,寻 师,专研戒律。唐 元年,应日僧 辈延,东渡日本。然 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
5、唐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十二年(753)十月二十九日,69岁高龄的鉴真携带大量佛经和艺术品,从常熟鹿苑(今属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入海,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6、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稍微长大一点,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
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
古文 翻译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鉴真最后一次东渡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当船队扬帆起航时,一只野鸡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头。
鉴真东渡的意志弥坚,他从海南岛回到扬州后,不顾双目失明的困难,继续筹集文物准备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