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省、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分布范围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其南界不过黄河,向北到达鲁北地区,西界在运河两侧,东至黄海。但胶东半岛地区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
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大量出现在陶尊上。大汶口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山东泰沂山系迤南偏东一侧的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及大朱村遗址出土的陶尊,颈部(极个别在近底部)多刻有图像文字。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今为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初始文化。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今为山东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处的大汶口、堡头遗迹,挖掘了成千座墓葬,发掘出了大量独具一格设计风格的珍贵文物。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
1、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
2、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省、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3、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家畜饲养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
4、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该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精美的陶器,被称为“大汶口陶”。这种陶器精美细腻,造型多样,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代表之一。
5、大汶口文化概述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个重要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该文化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大汶口镇,因此得名。
6、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大量的谷壳谷粒、家畜骨骼,显示了当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